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发布的《2014年全球竞争力年鉴》显示,新加坡全球竞争力排名由去年的第五名上升至今年的第三名,仅次于美国和瑞士,同时稳居亚洲第一名。新加坡的全球竞争力排位如此靠前的秘诀到底是什么?

在新加坡一年,杏耀注册登录网经过在新加坡教育部的见习、十多所中小学的实地走访参观考察,以及与众多校长的深度交流探讨,丰台二中副校长陈维贤发现,新加坡的成功主要得益于新加坡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其卓越的教育制度和运作机制。新加坡教育书写了新加坡的成功故事,有其值得借鉴的特色。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特殊教育制度
历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均显示,新加坡在“教育制度质量”排行榜上一直名列世界前几位,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在迎合经济体竞争力的需求方面也一直都是名列前茅。国际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报告把它评为世界表现最佳的教育制度之一。

教育必须与经济发展密切配合,这是新加坡政府一开始就采取的务实政策。最主要特点是教育体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支持经济发展,中小学教育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环。这保证了教育的高效率。新加坡教育制度发展简而言之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
生存导向阶段(1959-1978),适应工业化发展需求;
效率导向阶段(1979-1996),适应技术资本密集型需求;
能力导向阶段(1997-2011),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求,配合“重思考的学校,好学习的国民”运动,帮助每位学生发挥自身潜能;

价值观导向阶段(2012-),适应创新型社会发展需求,以价值为导向,注重学生思考能力、进取心和自信心。未来经济发展需要怎样的教育,教育就怎样变革。每一阶段的调整都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更好地支持国家战略。

卓有成效的“双语制”
卓有成效的“双语制”是新加坡中小学教育的一大特色。英语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媒介语言,同时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学习一种官方的母语,华族学生学习华语,马来学生学习马来语,印度学生学习印度语,有些优秀的中学甚至为学生开始第三种语言。这种双语政策优势非常明显,新宝6平台待遇让学生理解并欣赏本族本身的文化遗产,为学生奠定稳固的语文基础,促进与文化语言背景各异的人的交流,获得并加强他们今后在全球化环境里的国际竞争优势。新加坡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估(PISA)测试中有突出表现也与此有关。

立交桥似的“分流制”
新加坡实行因材施教的教育分流制度,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充分挖掘潜能,实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发展途径。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层层分流,不断发掘和筛选本土拔尖人才,并为他们提供顺利成长的“快捷通道”。学生到了中学阶段(最早时小学四年级结束,后来调整为小六离校考试PSLE)根据他们的学习能力分配到 “快捷”“普通学术”“普通工艺”课程学习。这些课程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兴趣而设计的。不过,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在上述课程中进行转换。

有些学校也开办综合课程(IP),这种六年制的课程适合那些学术能力强、偏向自主学生的学生。修读综合课程的学生住不参加GCE“O”水准会考的情况下直接升入大学先修班。新加坡的教育分流制度使教师因材施教,使学生因能力而发展,达到开发人才和造就人才的最终目的。分流制度以充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和潜能为目的,引入了竞争机制的精英教育措施,提高了教学质量,为新加坡培养了大量人才。

当然,这种精英教育制度也有弊端:过于从经济社会发展考量,对人本身精神生命质量的关注不够;分流制度造成较大的学业压力,引起一定争议。好在新加坡政府已经意识到问题,在进行通盘的检讨后,正在调整和改进,已经确立现在教育的任务是支持经济发展和帮助孩子实现理想。

此外,高效的教育系统和学制,教育储蓄计划等,非常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每一所都是好学校”的理念和行动
当下,新加坡教育追求“每一所都是好学校”,努力实现四个理想目标:每名学生都积极学习,每所学校都是好学校,每名教师都充满爱心,每名家长都协力参与。教育部以“国家视野”关注每所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达成目标。
  
资金投入和硬件建设,确保一般邻里学校得到足够的支持。
新加坡主要有四种类型的学校:政府学校、自治学校、政府辅助学校、自主学校。此外还有私人集资学校。自主学校教学质量较高,多是名校。我们在参观交流中发现,许多邻里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名校差别不大,有些工艺学院(相当于职业中学)的教学设施之先进,实验室、图书馆、学生活动室等之丰富,达到大学水平,甚至超过华侨中学、南洋女子中学校等名校。

学校领导和教师是新加坡教育制度的基石。
优秀校长统一调配,新宝6平台直属保证一般学校有非常优秀的校长;对校长评价特别重视对他一所学校提升、改变。如培华中学原校长钟海宁先后在义顺初级学院、实能工艺中学、耘青中学、培华中学任校长,德明政府中学校长符传丰博士曾任南华中学校长,把南华中学办得风生水起。94年起,新加坡教育部定期为校长“大风吹”(校长流动),让校长有更多机会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学校工作,让每所学校都成为好学校。正如教育部长王瑞杰所言,“把有治校经验而且口碑好的校长调任到邻里学校(普通学校),一方面能让校长汲取跟多经验并积累治校智慧,另一方面学校也受惠”。教育部努力让学校领导者的潜能得到发挥,保证调派对每位校长是有意义的,能给他们挑战并让他们发挥潜能,把经验和智慧带给新学校。

2002年开始建立校群制度,每一校群有10—14所中小学,设校群督导,督导都做过校长,负责校群管理,每周一次会议,指导学校工作。学校和校长有自主权。可以看出,政府的服务、支持和指导都落在实处。校长也能够和部长直接对话。由于大部分校长都有不同学校的治理经验,经过多岗位历练,有基本的治学和管理共识,受统一的校群督导指导,因此校长更替很少产生负面的波动。难能可贵的是,德明政府中学五任校长定期聚会,谋划学校未来,交流学校发展, 保证了办学理念和措施的一致性。

2014年12月30日新加坡教育部长王瑞杰在国家新校长委任典礼上强调,校长应发挥“全国思维的领导风范”,在关注自己学校的当儿,也必须放眼于整个教育体制、社区和长远未来。校长治校必须从全国思维出发,把协助每所学校迈向成功视为己任,通过分享资源、经验以及培养新一代教育界领袖,不断提升整个教育体制。

各种类型的学校教育质量是不同的。尽管近年来取消了排名,但毕竟由于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不同,一些特选学校和自主学校如莱佛士书院、南洋女中等还是人们心中的名校。一些邻里学校不断努力,但在教育教学质量上难以超越。教育部致力于帮助各校发展自己的特色,让每一所学校都建立自己的专长项目,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学校。南洋女子中学校的环球课室、德明政府中学的华语文化特色、华侨中学“21世纪环球才能模式”、蔡厝港小学的机器人课程等是该计划的成功体现。

政府推行卓越学校模式,让学校携手并进,产生聚变放大效应。
一方面建立网络分享平台,让各学校校长、老师共享最佳治校经验;另一方面,召开卓越分享大会,让学校之间互相学习。每所学校是社区的一份子,校长要发挥影响社区的作用,成为社区领袖。为此校长积极同家长和各个社区伙伴加强合作关系,让学校为社区做贡献,也让整个社区了解学校,为学校服务。

一系列正确而有效的措施保证了“每一所都是好学校”目标的实现。新加坡“绝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境困难而被剥夺受教育机会”的理念,建立了“任人唯贤”的制度,撰写了无数出身贫寒,因着奖学金、助学金的支持,后来成为部长、司长、局长、校长、企业家“新加坡故事”。新加坡只有名校,汇集全国最有效的头脑;没有贵族学校,汇集全国富翁之子。

良好的师资和一流的教学
新加坡教育注重教师素质以及结合资信与通讯科技(ICT)的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教育部每年都提供额外的资金和资源来帮助学校开发创新教学法。此外,教育部推动学校积极同公共部门、私人企业和志愿福利团体合作,设计学习计划,尤其是应用学习(Applied Learning Programme)和生活教育项目(Learning for Life Programme),为学生提供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学习体验。

真正提升学生素养的丰富课程和活动
新加坡中小学注重“全面教育”,认为这能培养孩子的技能、价值观和品格,并确保他们具备21世纪所需要的素质。广泛而全面的学习是“全面教育”理念的落点。所以,学校提供多种教育途径,开设丰富的学术课程和活动课程来实现全面教育。除了学术课程,学术还通过课程辅助活动培养在音乐、美术和体育等方面的情趣和才华。学校还提供深广课程,以满足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各种服务学习课程,让学生为社区做出贡献,也是学校生活的重要部分。还有教育和职业辅导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帮助发展他们的潜能。
  
除了课程的丰富性,最值得我们借鉴的是,活动与课程完全照顾到了能力和兴趣各异的学生。一个刚入小学一年级的新生,家长和孩子就要面对200多门课程,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家庭条件等选择。而中学的课程又明显不同。以德明政府中学为例。这所以“充分发掘学生潜能,使他们成为‘关怀’、‘服务’、‘领导’社会的国民”为使命的学校,围绕“掌握21世纪生活技能”“通晓双语及多元文化”“展开积极的公民意识”开设有多门课程。这些具有前瞻性的课程有:
六年综合课程,通过内容丰富的跨学科课程为高能力学生奠定扎实的学术基础,让学生在课程完毕后直接参加剑桥“A”水准考试;
品格培育课程,通过“认知、体验、实践”模式在学校通过三大平台,即环境、社区以及课程加以落实;
双文化课程,通过文化欣赏、文艺创作、文学与电影的批判性分析、哲学思维训练等,为学生提供富有趣味性的优质学习体验;
人文美学课程,完善每个学生对个别人文学科的理解;
知识研究课程,以批判性思维和创意思考的理论模式为根据,结合实用性思维工具,旨在培养学生21世纪的必备技能;
数理课程,以针对性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培养更高阶的思考力等。

此外还有人才培育计划、学生领袖培育计划、课程辅助活动等。课程辅助活动旨在提升学生学科以外的技能,灌输正确价值观和健康的社交心理,建立更强的责任感和协作精神。

几乎所有中小学都有到世界各地(主要到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游学浸濡课程。南洋小学曾展开了一项让五年级学生免考升级试,让11岁左右的学生在中国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深度浸濡活动。他们认为,学生长时间浸濡在中国环境里,认识中国文化,还跳出了平日机械作业的限制,没有了作业和补习,还可以观摩中国学生的学习,整个人会活起来,最终可能会带着全新的面貌回来。丰富的活动全部课程化,发挥学生积极性,着眼于综合素养的提高。

新加坡南洋中学去年11月5日举办了东南亚教育联盟活动,邀请马来、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师生做客南中,进行教育、文化等多方面探讨交流活动。活动有教育联盟会议、文化之夜和体验式学习等。由来自三到四个国家学生组成的小组呈现节目,分享内容涉及文化、经济领域,学生们介绍各自国家的风俗文化、地理宗教等,探讨各国不同;文化之夜,同学们穿上自己国家的传统服装,表演自己国家的传统舞蹈,唱自己国家的民歌。由于大部分学校都是半日制,课外活动有充足时间保障。

此外,新加坡与时俱进的定期检讨、教育变革,极大地推动教育的发展。对小六会考、O水准、A水准会考,通过定期检讨确保这些评估可以和新世纪所需的技能挂钩,让评估不仅是考核,也可以促进学习。支持教育系统从狭隘的专注于考分和学业成功,转向更广泛的关注,帮助学生获得21世纪工作和生活所需要的价值观、素质、知识和技能。教育部长王瑞杰表示,新加坡在21世纪所需要的技能框架由三部分组成:核心是价值观,其次是帮助学生自我管理,与外界建立积极的关系;同时在全球化的世界里培养学生所需的能力。最值得思考的不仅是教育改革的结果值得肯定,方式也不容忽视。教育部采取渐进、在教师和家长有共识后才实行的做法,确保任何的改革得到利益攸关方的支持,让过程不致于发生太多的分歧和争议,如取消学校排名、不公布会考状元、放权各校寻找并建立自身特色、更加注重道德教育等。

居于连接东西方文化交汇点上、多元化文化下的新加坡教育有其鲜明的特色,无疑对我们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处在转型时期和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教育如何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本身发展的需求,我们需要思考借鉴。有些做法完全可以复制和移植,有些做法可以借鉴和本土化改造。站在国外看中国,中国中小学教育也有非常成功的一面,特别是在教研制度和数理训练方面,有些学校的改革实践具有很高的水准。我们应该具有“双向观察思考”的思维,因地制宜学习借鉴。更要探讨行之有效的做法和背后深层次的理念,知己知彼,善用他山之石玉己于成。